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回顾 |“知识社会学:科学根源、历史转向与理论意涵”海外学者讲座成功举办


        4171830-2000知识社会学:科学根源、历史转向与理论意涵海外学者讲座在理科5号楼201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香港岭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系陈汉辉教授主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陶林老师主持

 

 

      陈汉辉教授首先介绍了知识社会学的科学根源,回顾了知识社会学的学术轨迹,随后从历史转向、中国语境、理论意涵等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知识社会学现时存在的局限与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陈汉辉教授从知识社会学20世纪初的创始阶段谈起,梳理了Karl MannheimMax Scheler, Afred Schultz, Robert Merton , Joseph Ben-David 社会学家的理论,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和重要性

      在二十世纪早期,知识社会学被视作重塑知识论、哲学的科学化途径,同时亦是文化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到了二战后,知识社会学在科学社会学、科学硏究的名目下,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后现代、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知识社会学一度变得边缘化,经历了所谓的历史转向,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意涵,却往往显得隐而未彰。

         陈汉辉教授指出,如何研究社会学的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社会学是一门历史短、主题和方法源流都而非常密集而复杂的学科。经济学虽然和社会学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经济学家有最基本的共识——稀缺性的研究,显然,社会学家从未达成此类共识因此,书写社会学的历史——即使仅限于过去一个半世纪——也极具挑战性。             

       陈汉辉教授介绍了一种更社会学的方法,即根据实施该学科的机构、组织或制度考虑该学科的历史。这就是斯蒂芬·特纳和乔纳森·特纳合著的《不可能的科学美国社会学的制度分析》一书的主旨。斯蒂芬·特纳和乔纳森·特纳认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推动社会学发展的资源基础发生了变化,与此相关的是,指导研究的优先级和社会学赖以存在的机构(系、期刊、协会)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对统计方法的过分强调,正是源于政府在二战后增加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资助机构坚持用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陈汉辉教授在谈到知识社会学的中国语境时,介绍了自己在2017年出版的一本书——Chinese Sociology》,这本书从西方早期的影响出发,在中国的语境中勾勒出这门学科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30 -40年代学科的制度化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关系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断20世纪80 -90年代复兴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趋势。陈汉辉教授认为,尽管有坚持不懈的本土化努力,西方模式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被证明是一个被多重机缘(contingencies)所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尤其是美国的社会学传统,也在适应中国不断变化的背景。

       最后,陈汉辉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内容,探讨了知识社会学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本场海外学者讲座为社会学系师生全面深入了解知识社会学提供了宝贵契机,为大家对知识社会学在中国的引和发展,在社会学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等各方面可以作出的贡献带来启发。社会学系海外学者讲座系列活动也将不断汇聚全球视野,荟萃前沿思想,为全系师生奉献更多更优质的讲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