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回顾 | 午间学术报告会:国际视野下的新冠疫情和生育


反思、挑战和新的解释

624日中午12:1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年春季学期第四期午间学术报告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本次报告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范新光老师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老师主持。范新光老师以国际视野下的新冠疫情和生育反思、挑战和新的解释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共计百余位全国各高校师生参与本次报告会,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该演讲依四个部分展开。在第一部分,范新光老师梳理介绍了新冠疫情和人口变迁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学术界目前对此的一些争论和研究难点。范新光老师首先指出研究的大背景是自2019年底以来的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二战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新冠大流行造成全球各国人口增长、分布和结构显著变化。根据经典的人口基本构成公式,人口构成主要需考虑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和净迁入人口,其中死亡人口和迁移人口相对来说有较可靠的数据统计,而要测算新冠疫情对生育的影响则较困难。已有的疫情对生育影响的一个理论框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指出疫情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对生育的影响不同。这一理论框架主要从经济和公共卫生两个层面来进行预测,其是否能实际适用于疫情对生育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和数据发现指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疫情初期生育短暂下降可能是生育推迟的结果,而后迅速回升。这一问题中隐含一个矛盾——疫情形势对经济和公共卫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直延续,但为什么短期内生育出现了回升甚至反弹?疫情期间生育率变动和生育率长期趋势交织,使得难以解释生育率下滑和疫情之间的因果关系,给相关研究的推进带来挑战。

 

 

第二部分,范新光老师介绍了如何从宏观视角转换到微观视角来探究疫情对生育的影响。上述梳理介绍的已有研究,都是从宏观视角对问题进行考察,而生育行为的微观机制是解释理论和现实矛盾之处的重要切入点。具体来说,个人在做生育决策时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Aassive等所提出的框架涉及的经济和公共卫生因素之外,社会机制可能是解释矛盾现状的重要因素。机制1是居住地的疫情影响个体生育和生育相关态度和行为。机制2从社会网络层面,疫情影响生育存在社会扩散效应。不仅是居住地,邻近地区甚至更远地区的疫情也可能对个体的生育决策有影响。其他地区疫情影响个体生育主要借助的途径是社会网络。通过社交媒体上的新冠疫情信息,个体可以感知居住地以及其他地区的疫情。如果存在社会扩散效应,那么可以明确的是Aassive等所提出的框架可能具有重要缺陷。

在第三部分,范新光老师介绍了从概念层面回到验证层面,生育行为的微观机制如何验证。验证所用到的数据是一个聚焦发展中国家女性生育健康的大型跨国项目PMAperformance monitoring action2019这个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横截面调查转向纵贯调查,集中在非洲四个国家:肯尼亚、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纳法索。样本主要包含了三期纵贯数据(2019年末/2020年初的基线数据,2020年中疫情初期数据,2021年疫情中期数据4个国家27个地区,大概超过1万名育龄女性。对生育的测量是间接测量:生育意愿、怀孕、避孕措施使用和避孕措施短缺。这一研究主要利用三期纵贯数据的时间差进行研究设计。

通过两个数据来源:人类数据交换计划(HDX)和官方数据平台测量四个国家地区层面的疫情情况。测量个人感知的疫情,区分居住地和其他地区。居住地的疫情测量主要是在受调查日之前当地每万人新冠病例数或死亡病例数。其他地区的疫情测量是在受调查日之前全国其他地区加权的每万人新冠病例数或死亡病例数2019年国内地区间Facebook好友网络为基础构建加权指标。

 

 

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疫情对生育的直接(居住地)和间接(其他地区)影响,有个发现:(1)疫情对怀孕和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从参数估计来看,疫情初期确实降低了怀孕可能性,但疫情并没有降低生育意愿。同时对避孕措施使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相反。(2)疫情对生育的总体影响在初期和中期存在显著差异。疫情初期降低怀孕,中期提高生育意愿。(3)疫情对生育的影响在国家间和国家内差异显著。大城市是疫情爆发主要地区,在这些地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较小。在三个发现之外,通过这一研究也可看出,个体的生育决策与疫情带来的主观感受(如恐慌)息息相关。

第四部分总结与讨论,范新光老师回顾总结了从微观视角探究疫情影响生育的内容指出如何理解突发灾害对人口的长久影响是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需要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范新光老师指出灾害对生育的影响仍然需要理论建构和实证检验。

 

 

讲座尾声,主持人周飞舟老师简短总结了讲座内容。周飞舟老师认为这一研究上天入地找材料展现了研究者搜集和处理数据的功力,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对宏观问题的讨论并且在最后尝试做出一般化理论的推进,也极富有现实意义随后周飞舟老师主持了现场提问环节,现场老师和同学踊跃提问交流,在近半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后,本场午间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