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与通知
事件与通知

第二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召开



20171118日,第二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201会议室召开。出席研讨会的代表来自北京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大连艺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院所60多位老师和研究生。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大连艺术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协办。

会议九点正式开幕由北京大学李建新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并结合自身的体验表达对新疆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对中西部进一步合作交流的期待。合作方地木拉提教授致辞感谢,回顾了双方的学术友谊中西部合作为新疆带来的变化,点明了新疆人自身对于发展的责任。


邱泽奇教授


会议发起人李建新与地木拉提教授


上午9开幕到下午六点结束,会议共分民族历史变迁、民族与文化、民族与社会、人口与发展四个专题展开讨,共有21位学者分享了研究成果,4位教授进行了评议,参会的来宾在会场上充分地享受了一场学术交流的盛宴

李建新教授主持的民族历史变迁专题四位学者分别做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巫新华教授结合近年的考古学研究成果,从天山岩画与墓葬品符号一致、神话主题吻合、崇拜内容相关等角度,将天山岩画的特征与中原神话的西王母起源进行了关联,并用考古事实展示了天山在早期西南地区的文化传入路径上可能的核心与开端地位这一推测的证据链新疆师范大学的地木拉提教授从自身海外经历的意外发现展开,梳理了迁居欧洲的哈萨克部落这一同侪兴趣略显稀疏之地的研究现状及自身收集的资料。这支哈萨克人略显漫无目的的行进路线上,历经磨难抉择命运后,抵达土耳其安居乐业,也继续流入和融入其他欧洲国家。他们与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等各种意义上的故土有着复杂的牵连和认同困惑。作为铺陈,陕西师范大学的黄达远教授用一段精彩的视频为我们直观展示了中国疆域跨越漫长的历史时复杂惊人的变化,从而让其后为我们打开的理论视野如此自然而易于接受:无论历史与今天,国界线意义上中国边界,与文化和人群互动中的边疆都存在距离,可用动态时空、生态平衡、区域互动等空间性视角,对中心-边疆这一暗含了不平等的建构展开批判,以期通过反思促进一带一路未来在与大量异邦更深入交往中更好延伸新疆师范大学的崔斌教授梳理了吉尔吉斯斯坦音乐学百年的发展脉络,从依靠苏联模式迅速近现代化再到去苏联化民族意识复兴,音乐发展的图景始终嵌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中,突破现阶段的尴尬地位和困境后,恢复民族传统的未来终会可期。这一单元的评议中,麻国庆教授边疆不边,各有主体八字作为总结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有着多元一体格局和区域多样多中心性特征的中华文明图景如何从考古学、游牧的人类学、边疆研究、文学艺术的研究等等,在其上进行有机对接,反思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和文化主体何以形成,何以自觉自信,何以反思自身


马戎教授

在麻国庆教授主持的民族与文化专题的讨论中,五位学者分别结合了认同空间两大主题展开论述。中央民大王建民教授汇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早期成果,在文化环境较特殊的新疆,轻松和解的氛围的重要愈加凸显,希望能提出差异化对策,化人之艺以发展空间。新疆师范大学的王平教授的报告将我们拉回清朝将天山主峰博克达山纳入祭祀版图的历史坐标,去透视山的神圣性的多重来源与祭祀的统一仪礼背后,清朝建立政治秩序和文化一体化体系的掌控力。新疆师范大学的艾山江·阿不力孜教授以一条通过成长仪式完成角色地位的提升与属性转换之线索,贯穿起生活、社交、升级、出行四格生活空间,带领我们重新观察新疆维族男性之胡须、配饰,女性之发式、用具,其讲述的第三兄弟以边缘化踏上旅途空间这一逆转提升空间,不仅带有浪漫色彩暗合了丝路空间的主题。新疆大学的热依拉·达吾提教授的主题则集中于对二十年的多次调查的麻扎这一结合了祭祀与娱乐的宗教文化空间的展示,它与汉族庙会与蒙古敖包相似,在特定节日出现保护人们交往,保护民间说唱,也面临着政府思路的管制下民间空间转移的问题。而新疆师范大学的周静怡博士介绍了其田野研究,围绕斯布孜额这一哈萨克族马背上的心笛乐器传承人的访谈,展现了当心笛传承渐脱离生产生活土壤后,制作、演奏乃至学习方式的改变,阐述了对如何认知和如何传承艺术的文化价值的思考。文化主题下马戎老师的点评继续从大局观出发,鼓励在中华多元一体文化认同的格局下,进行结合不同学科与维度重寻民族之间的共性认同的研究也鼓励对全球化格局下文化传播链条中的中断再造的关注黄达远教授从去边疆化游牧与中原大统一的角度回答了同学关于国家治理边疆遇到反弹的提问


关丙胜教授作报告


下午的民族与社会专题由张欢教授主持,六位报告学者分别探讨了迁移、宗教极端思想、贫困文化、文化民俗保护、族群政治等关键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天山学者关丙胜教授的研究建构了族迁乡迁的拉力模型,解构了在族群往迁的召唤力量与故乡还未消逝的召回力量之间辗转的新疆巴音布鲁克藏人的处境,并通过对比前往嘎斯不再返乡的哈萨克人给出社会场域的变化会破坏回力中止徘徊的解释新疆社会科学院的李晓霞所长报告了年初对于和田地区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的青年监狱服刑人员与转化班学员的调研,以及结果对标签化印象的否定。新疆师范大学的严学勤教授展示了南疆绿洲特殊环境下受贫困文化影响的个案分析与表明对政府补贴依赖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扶贫过程中要解决贫困再生产与贫困依赖的核心问题,需要改变自上而下的动员模式而转向基层社会建设、调动群众力量。新疆师范大学的祖木拉提教授以哈密地区喀拉喇都拜乡的艾勒那格曼套曲和比艺体两种口头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展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和田师范学院买托合提教授的研究同样着眼于需要保护的民俗——克里雅人的药茶等文化,呼吁对维吾尔族文化的研究在歌舞外的更多关注。中央民大的关凯教授聚焦当代族群政治的特点,用资源竞争理论对族群冲突进行理性分析,对把民族本质化的倾向提出批判,用现代性后果的理论视角对现代化浪潮下的新疆民族认同作出关注。王建民教授结合自身所见做了点评,针对或具有很强本土经验具有深厚理论背景的研究各自的特点,分别指出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会议现场


地木拉提教授主持了最后的人口与发展专题,就如李建新教授总结的,人口学以数据为武器讲故事。新疆大学的热依拉·达吾提教授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生殖健康、婚姻特征、生育特征、产业分布等指标描绘情况,得出女性发展受经济、婚育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和传统生育性别观都影响着女性的发展途径的结论。新疆师范大学的罗意教授分析了老户儿家这一典型边地汉人的迁移共同体、生产生活和文化共同体及其通过复杂婚姻交换进行的整合方式,展现了在国家在场的影响下,变迁中人们自发的创造性调试和变通智慧。中央民族大学的马胜春教授的报告重回数据这一人口学的阵地,展示了新疆人口的内外均衡发展的指标所反映的生育意愿较强、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人力资本投入相对较少等特点。新疆大学的艾尼瓦尔教授展示了人口构成在空间和民族维度的数据。新疆社会科学院的李娜教授报告了乌鲁木齐南山哈萨克族在九十年代向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国家的外迁,分析了其原因和影响。最后报告的李建新教授将时空视角极大拉长,以超大时空观下的两次人口转变理论为基础,视角一次次缩小聚焦,从人类人口转变的图景到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图景,直到再次落到新疆的人口转变,比较中得出新疆人口转变滞后一步,且在内部叠加杂糅的结构维度之间普遍存在着步调差距的结论。郑真真教授从人口变动的角度点明人口转变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新疆在变化中慢了一步有其背后复杂多重因素过急和过分控制要慎之又慎;从人口迁移的角度鼓励对新疆民族跨国迁移的研究,从人口转变的角度期盼妇女地位的提高。


热依拉·达吾提教授作报告

从历史到文化社会到人口发展,会议研讨环节在意犹未尽中结束。地木拉提教授致闭幕词感谢德高望重的老师和年轻学子们的积极参与,建议早日完成会议论文成果的汇集,期待明年的相聚。李建新教授致词回顾今日之收获,展望未来之发展,感谢会议背后工作团队的同学,期待明年金秋北京北大再相见。

 

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记录整理执笔刘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