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事务 > 新闻动态

回顾 | 社荟·“技术政治与社会”读书会第二期成功举办

思维碰撞,以书

· 读书会

2021秋季学期第 

 

为增进不同院系间的思想交流,社会学系研究生会特别推出·读书会系列活动,以书本为载体,与北京大学各院系联合举办读书会,致力于为同学们打造了解不同观点、激发思维碰撞、开展跨学科合作的平台。

本次技术政治与社会读书会活动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社会学系研究生会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联合举办,并由社会学系研究生会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轮流主持。

213日下午,2021-2022学年秋季学期技术政治与社会读书会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次读书会的阅读书目是项飚老师的《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此次线上读书会由社会学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沈适主持,社会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许天怡师姐领读,并邀请到了社会学系副教授,同时也是本书译者的王迪老师点评。

 

C:\Users\I\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4838008380221\FileStorage\Temp\dbc13e255100bb2159da3a0eaf8c75de.jpg

 

师姐领读

 

许天怡师姐开始便讲到所谓猎身指的是劳动力,表明了这个立足于印度但运作于全球的IT行业史一个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产业,暗示了印度的大量信息技术工人从事的并非高门槛的研发工作,其实其中出卖简单劳动,无需技术创新的部分,与我们一般的设想正相反。然后通过猎身是什么从何而来猎身生意的运作特点三个问题切入对原书各章节内容的介绍,为大家展现了项飚老师笔下号称猎身IT劳动力管理体系。

她在其中也着重讨论了一些备受热议的重点概念与问题,如虚拟的劳动力短缺和真实的劳动力过剩问题、维系着印度IT专业人才生产与全球流动的庞大地下根系、印度的嫁妆制度、劳力行的运作特点和不平等的再生产等问题。并且强调:IT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是被生产出来的,猎身产业作为一个案例,使我们审视日趋抽象化的经济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人际关系和制度安排被建构起来的。而猎身产业所代表的全球化的背面,是高度不平等的性别与阶级关系。

最后,许天怡师姐回到了这本书的序言,讨论了两个问题:本书主要关心的问题和项飚的野心;一篇博士论文是如何产生的。师姐直言,她认为序言部分是本书的精华所在,表现的是项飚关心的问题和学术的野心。通过研究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转和劳动力市场如何被调动适应以及世界经济中高度不确定性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思想观念完成,让我们思考中国的社会学理论是不是能用来研究海外,或者说能不能为海外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做世界视野的中国社会学。对我们自己所在的位置进行反思、批判和提出新的想象力,从一个自为的世界进入一个自觉的世界

 

C:\Users\I\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4838008380221\FileStorage\Temp\ce2170cc94edb1c7f81273b19baeac78.jpg

 

老师点评

 

王迪老师直言自己是在读硕士的时候翻译的这本书,迄今已经十多年了,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本次读书会的阅读书目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展现出了社会学及其相近学科在研究前沿的宏大的时代问题时的优势。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科充满穿透力和洞察力的视角,在项飚的研究中,解释印度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不是看移民流动、公司体量,而是看到这些现象背后根植于怎样的社会网络、民族和制度之中,我们学科的优势正是对社会的关切以及对生活中隐秘的、不易被发现的,或者发现了也不知道未来会指向何处的事物的看法。

选择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涉及到的是的问题,王迪老师建议从经验研究开始读起,而不是从艰涩的或者具有更大想象空间的书读起,原因在于这样不容易被虚幻、飘渺、抽离、具有不同理解方式的词汇和表达所牵引。阅读经验研究,我们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至于如何与理论对话则是后面的事情。王迪老师认为做学术还是要从实践中出发去寻求常识性的解释。理论的生成是有漫长的积累和田野实践的,这些研究过程需要细致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直接在理论和语词的意义上进行清谈。读书,要走进作者所在的历史和社会,走过他来时的路,从一个学者如何建构自己的理论高塔的过程出发,这将帮助我们对一个理论的产生脉络和发展有更深的理解。

第三个原因是阅读之后的拓展。王迪老师希望我们通过阅读产生兴趣,然后自己去做收集和拓展,从一个小口扎进去,形成对一个领域的整全和系统的理解,让我们读的东西变得更丰满和立体,而不是陷于一些词汇和概念,即使之后不从事专业相关的研究也能与日常的其他事件建立联系,这就是有意义的。

王迪老师说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最初选定这本书时没有想到的,算是无意而为之的,那便是阅读本书契合了当下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运动员的职业化培养与跨国流动就与全球猎身有相似之处。王迪老师说他读书时一直在想,读书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他认为读书带给我们的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的通径,即使多年后把书中内容忘了,也会记住背后的思想路径,未来看到某一个现象时会有所联系和联想。书中提到的婚姻问题、女性地位,以及因为婚姻产生的流动问题、幸福和不幸的家庭的遭遇等都是我们在热烈讨论的话题。作品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不会去蹭热点,它本身就包含着很多热点,我们看到的热点都能在经典中找到分析的思路。

 

C:\Users\I\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4838008380221\FileStorage\Temp\7041bb232608b78a226dba2d8a583237.jpg

 

 

自由讨论

 

由于此次读书会参与的同学来自多个院系,因此大家结合阅读,围绕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积极提问,话题包括这本书的理论贡献、在国际关系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下,一些卡脖子领域(如半导体、生物医药、种子等产业)如何实现国产替代、我国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坐板凳现象和对中介的顺从与印度通过劳力行的国际人口流动的相似与差异等。

王迪老师一一回应了大家的问题,分享了自己关于本书理论价值、给当下热点问题的思路借鉴、中国的劳务派遣问题、中国城乡二元体系的变动过程等问题的看法。

老师强调,在探讨任何一个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都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状况是一个过程性的问题,只有把它放在它诞生的土壤之中,放在它的社会结构背景之中,放在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去解释才能更生动、更有意义。

文案 | 社会学系研究生会品宣部

编辑 | 社会学系研究生会品宣部

审核 |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