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庆 > 学缘

郑丹丹 | 缘短情长、绵延不绝——我与北大社会学系

学人简介

郑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1999年至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杨善华、卢淑华两位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

 

20198月,郑丹看望卢淑华教授,摄于卢老师家中。

 

缘短情长、绵延不绝——我与北大社会学系

郑丹

 

获邀为学缘栏目写稿时,我既激动又忐忑,决定借这个机会好好回顾、梳理一下母系对我的影响。我于1999年至2002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真正待在校园的时间不足三年,与大多数系友相比可谓缘短;然而,这段求学生涯以及其后斩不断的联系对我的影响却是绵密而深远的,真正可以称得上情长不绝,绵延终生。细思之后,想说的非常之多,我将自己觉得最重要的归纳为以下四点,相信亲爱的系友们一定颇有共鸣。

 

关爱学生、至纯至善

1999年进入北大社会学系读博的时候,招收我的导师是卢淑华教授。卢老师非常关心我,在了解我的安排和计划后总是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并且积极帮我寻找各种锻炼机会。在她的推荐下,我进入了全国妇联主持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负责婚姻家庭子课题,从此之后我开始了家庭与性别领域的探索之路。

2001年,卢老师荣休并前往美国探亲,她并没有忘记我的学业,多次打国际长途指导我。最后,因为担心联系不便影响我顺利毕业,卢老师主动提出让我转导师,并且帮我联系了杨善华老师。卢老师的这一提议让我非常意外、特别感动,毕竟我已经临近毕业了。感谢杨善华老师答应接收我这个半路学生,并立刻在百忙之中对我进行指导,多次推翻我不成熟的思路,引导我以现象学社会学为理论框架去整理自己的访谈资料,最终确保我顺利毕业。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的学术能力和感觉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获得了学术自信。

可以说,由于卢淑华和杨善华两位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做法,临近毕业的这一过程非但不是折磨,反而使我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两位老师的关爱,每每思之都觉得温暖、感动。恩师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则将这种精神设定为自己教师生涯的基调。

 

潜心学术、言传身教

在北大三年,我跟两位老师的联系并不算频繁,毕业之后这种联系反而更加密切。每次我去看望卢淑华老师的时候,她都非常关心我的教学工作。看到年逾八十的卢老师跟我介绍自己修订《社会统计学》的最新情况,那种醉心投入就是我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的样子!杨善华老师一直活跃在学术第一线:研究、写作、带学生到农村调研,他旺盛的学术热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们。每次杨老师在群里又分享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体会时,我都会默默地反思:自己还在继续努力吗?下次见老师有东西可以汇报吗?两位恩师使我直接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学术为生命,这不断地激励着我。

我想,北大社会学系很多老师都以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就是北大精神的具象和体现。北大生涯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前沿的知识、浓厚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难以明言但执着的对吾师的钦佩和向往,这种精气神绵绵绝地支撑着我们更为勇敢地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并始终向学。

 

薪火相传、终身教育

杨善华老师对我并非仅仅产生了精神层面的间接影响。毕业三年后回北大看望杨老师,他专门给我安排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仔细询问我教学、研究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细致的指点。我至今记得杨老师的原话:你要认真带好学生,这是老师的立身之本,教学相长;你要有开放的心态,切忌故步自封。我觉得,这是杨老师的宝贵经验,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一直在尽力践行这一理念。

20年来,杨老师始终关注我的成长,对我的进步进行肯定,在我面临困境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帮助。2021年我邀请杨老师为家庭社会学年会论坛做点评,两天后杨老师专门跟我通话,指出当前家庭社会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我一起讨论解决方案。那天挂了电话之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再次反思自己为师与吾师之间的距离。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一直没有毕业,一直在接受着导师的指导,方方面面;北大社会学系也始终未曾远离,它就在我心里,陪伴我前行。

 

纯粹关系、大道至简

就读三年,北大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纯粹。到北大第一天,我很惊讶地问接待我的朋友为什么没有晾晒衣服的地方,他很惊诧地说:这有什么重要的?!我们北大人不关心这个!我说那关心啥呢?他说关心学术呀!虽然我也知道真实的北大和北大人一定是丰富复杂多元的,但这件有些无厘头的小事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是因为我总觉得这确实是我接收到的或者说我乐意接收的北大意象:简单、纯粹。

我们1999级博士班有刘爱玉和刘德寰两位北大老师就读,当我还在考虑如何表达对他们的尊重时,却发现他们就是简单地像同学一样和我们相处,事情就是非常简单。我跟着扎马尾的活力小姐姐走进性别中心会议室,极为惊讶地得知她是佟新老师,并在此后二十多年都跟佟老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即便她此后引领我进入性别研究领域,对我颇多教诲,我对她也始终只有亲切而没有敬畏。

我的两位恩师和系里各位老师就是这样简单地走进我的生活,温暖我、影响我。北大社会学系,于我是多么的生动具体、弥足珍贵。回顾我自己的教学生涯,我也有意无意地复制、践行上述理念,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延续北大精神。遇到学生对我表示感谢,我都真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我的老师就是这么对我的,如果你觉得好,以后你也可以这样对待你周围的人。

我跟杨善华老师说,隔一阵子总希望能跟老师好好聊聊,汇报自己的教学、科研状况,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从这种纯粹的、温暖的师生关系中能汲取力量,再次坚定信念: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认真过简单的生活、尽力成为老师那样的人!杨老师笑笑,估计认为我是在客气。其实我自己知道,我说的就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回顾我与北大社会学系的学缘,很多尘封的旧事鲜活起来。跳出思想的绵延进行反思,我发现短短三年已经渗透进我生命的点点滴滴,成为我的有机组成部分。谨以此短文为母系庆生,感谢北大社会学系,使得那三年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

 

图片

 

图片

201611月参加杨门田野研究工作坊合影。

 

文字编辑:王迪

推送编辑:王年廉、毛美琦

审核: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