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史 > 学人传略

杨堃

1901108日,杨(1901-1998)教授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一个农民家庭。12岁时由私塾转入县第二高等小学,15岁时入设立在大名县的直隶十一中学。1920年考入保定直隶农业专门学校留法预备班,19218月结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入法国里昂大学学习。19256月先期获得里昂大学理学院理科硕士学位,192811月进入里昂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在法国著名汉学家古恒教授(Maurice-Auguste-Louis-Marie Courant),指导下,攻读文科博士学位。1928年下半年,被推荐到巴黎民族学研究所,在葛兰言Marcel Granet教授指导下进修民族学。1930530日,教授在里昂大学文学院顺利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中国家族中的祖先崇拜》Recherches Sur le culte des Ancêtres Comme principe ordonnateur de la famille Chinoise531日,与同在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学张若名女士(1902-1958)结婚,于19301230日共同回国。

1931年到1937年之间,教授先后在河北大学、中法大学、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学校担任讲师和教授,讲授社会学、社会进化史、人类学、民族学、社会科学概论和当代社会学学说等课程。

19371941年,杨教授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接替南下的吴文藻教授,讲授原始社会、当代社会学学说、社区研究等课程,并亲自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民族学的调查研究。期间共指导学士学位论文19篇(现存16篇)。

1941-1944年,杨教授任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员,负责民俗学小组的工作。1943年,教授到北京大学任教。19451947年,杨教授就任北京大学临时补习班和天津北洋大学教授。1947年底,云南大学聘请教授担任社会学系教授并兼系主任

1931年一直到解放前夕,杨教授讲学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法国涂尔干社会学派理论和方法出发,展开教学和研究。一方面,他系统研究和总结了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些学者的理论与方法,将他们引到中国社会学界,为此撰写了《法国民族学的过去和现在》,《莫斯教授的社会学学说和方法论》,《葛兰言研究引论》等文章。同时,教授特别注重将法国社会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之来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和传统文化,以推进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在这方面的典型论文包括《灶神考》等。

1953年院系调整,教授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民族史研究室主任。1955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途中,在昆明短暂停留期间接见了教授夫妇,畅谈五个多小时,对杨先生的政治信仰和学术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此,在中国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成为先生后半生追求的主要学术事业。

1966年以前,教授先后赴西盟、德宏、楚雄、大凉山、大理、剑川等地进行民族学实地研究,连续撰写了《马散大寨历史概述》《凉山彝族的手工业》《试论云南白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关于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法的重新估价问题》《关于民族和民族共同体的几个问题》等几十篇论文。直到1966年春,已经65岁高龄的教授还带领学生,骑马到红河哈尼族自治州调查,并撰写了《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的宗教生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授受到了冲击。但他一直笃定于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孜孜追求。在此期间,杨先生几十年心血积累的数万张读书卡片和资料全部丢失,但他仍然尽一切可能的去追忆和重新积累。

1978年,经胡耀邦同志的批准,教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室任研究员,同时在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授课。他先后整理出版了《民族与民族学》(1983)《民族学概论》(1984)《原始社会发展史》(1988)等著作,写作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派》《论法拉格对民族学和经济民族学的贡献》等30余篇论文。

1985-1996年,教授一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成绩优异的青年学者,为我国民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长期的治学过程中,教授特别强调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主张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用具体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由古而今综合进行研究。对西方的民族学,他主张在方法论上采取充分借鉴,他在评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时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建国后,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是其学术的主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