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史 > 学人传略

陶孟和

 陶孟和(1888-1960),名履恭,字孟1888年生于天津。父亲陶仲明为著名教育家严修创办的严氏家塾(南开学校前身)塾师1906陶孟和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开学校,不久便以官费生身份前往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未完成学业便回国。1910年,陶孟和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社会学和政治学,期间受韦伯夫妇(Sidney and Beatrice Webb)影响甚大。1912年与梁宇合著《中国的乡村与城镇生活》,该书于1915年在伦敦出版,由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霍布豪斯(Leonard Trelawney Hobhouse)作序。这是中国社会学最早的著作之一。1913年陶孟和取得经济学博士,旋即归国,执教于北京大学,直至1926,期间曾出任北大文科教务长,并极力赞成1917年蔡元培北大的改革1918年,陶孟和在《新青年》第4卷第3号发表社会调查一文,首倡社会调查的实证学风,1922年发表《社会与教育》,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开创性著作。 陶孟和将其归国后十余年间的主要作品收录于1925年出版的《孟和文存》,其中包括北京人力车夫调查的评论。

孟和是20世纪中国社会调查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262月,美国纽约社会宗教研究院捐款成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增设社会调查部。同年,陶孟和在中基会的邀请下,离开北大前往主持这一新的社会调查机构。从1926年到1929年,陶孟和与另一位社会调查的著名学者李景汉合作领导了多次社会调查,发表《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28),并指导编撰《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1928)。1929年,美国纽约社会宗教研究院捐赠期满后,社会调查部在陶孟和的领导下改组为北平社会调查所,成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此后,北平社会调查所发布了许多大规模社会调查报告,并编写了《北平生活费指数月报》(每年定期出版12期)和《中国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陶孟和还发表了《社会问题》(1929)、《中国劳工生活程度》(1931)等文章

1930年,北平社会调查所刊行了重要的社会科学刊物《社会科学杂志》(季刊)1932创办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年刊),第一任主编为陶孟和和汤象龙1937年改为季刊,更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1930年后,社会调查所开始从各大高校招收研究生,由本所提供研究题目,并派专员指导,研究期限定一年陶孟和通过这种体制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学者其中许多成为未来社会调查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中坚。

 1934北平社会调查所与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合并后的机构仍用社会科学研究所之名,陶孟和任所长。抗战爆发之后,社会科学研究所经历了艰苦的南迁。 ·事变后,社会科学研究所先是迁至长沙,后又经桂林、龙州、镇南关、越南河内,于1938年底到昆明。194010月,社会科学研究所与中研院的其他几个研究所以及同济大学陆续从昆明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镇,继续从事社会调查事业。抗战期间,社会科学研究所对中国在战争中的损失进行了统计调查,目的是为战后中国的重建和获取外交赔偿提供基础。1945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社会研究所。

 1948年,陶先生被评选为第一届中研院院士,与陈达为首届中院院士中仅有的两名社会学家。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集刊》成为重要的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阵地,发表了严中平对近代棉纺织业的研究、罗尔纲对太平天国的研究等作品,在史学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1949年,陶孟和领导下的社会研究所拒绝迁台,选择留在南京。建国后,社会科学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并于1952年迁往北京。1953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经济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陶孟和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图书馆馆长等职。

 1960年,陶孟和在抱病参加中国科学院会议的途中因心肌复发,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