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史 > 学人传略

陈达



陈达(18921975),字通夫,祖籍浙江余杭。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学习,19161923年公费保送赴在美国留学深造,19186月,获美国波仑市立德学院学士学位,随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奥格本(William Ogburn)教授。1923年秋季,陈先生回国,出任清华学校教授,参与筹备清华学校社会学系成立事宜,并出任首任系主任。1938-1946年,在西南联大社会系任教授和系主任外,并兼任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京,他继续任社会学教授。

陈达先生毕生致力于劳工、人口和移民研究。在劳工研究领域,其代表作《中国劳工问题》于1929年出版。该书共九章,分论工人生活状况、劳动团体、罢工、工资与工作时间、生活费、福利设施、劳工法规等,共40万言。此外,1946年,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联合上海市社会局等9个单位组成“上海劳工状况调查委员会”,由陈先生主持工作。在人口研究领域,陈先生编成《人口问题》;并在30年代末(193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出任所长,参与呈贡县的农业普查,并出版了一套“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调查报告”。此外,该所在人口与劳工研究领域还有最重要的两个成果,分别是1944年的《云南省户籍示范工作报告》(云南环湖市县户籍示范实施委员会编,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和1993年的《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生活》(陈达著,中国劳动出版社),后者虽然到1993年才出版,但该书主要的资料都来源于国情普查所的工厂和工会调查。

1942年初,陈达先生主持了云南省环湖市县户籍示范试验,通过对云南环湖地区一市(昆明)四县(昆明县、呈贡县、昆阳县、晋宁县)共计五十七万多人的人口普查,最后写就十四万多字的《现代中国人口》一书,既是国情普查研究所的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旧中国现代人口普查工作的实验总结。

在移民研究方面,陈达先生早在1923年的博士论文(Chinese Migratio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bor Conditions. Bulletin No. 340,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就为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华侨研究领域,陈先生曾应太平洋学会之约负责进行南洋移民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为此他成立了一个调查团,自任团长,副团长为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伍锐鳞教授,分赴中国东南部及东印度群岛、马来西亚、泰国、西贡等地调查。这项调查的主要成果有三本书:《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0年的Emigrant Communities in South China: A study of overseas migr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standards of living and social changeNew York: Institute for Pacific Relations)以及1946年同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浪迹十年》。最后这一本书并不是学术著作,其中大半篇幅是他在闽粤和南洋等地调查的游记和笔记。

1948年,陈达先生与陶孟和先生一同获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院系调整中被调到中央财经学院任教授,一年后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专修课任教授,54年又任中央劳动部干部学校教授兼副校长直至57年。1957年继续研究人口和劳工问题,在《新建设》发表《节育、晚婚和新中国人口问题》一文,指出“解决人民就业和降低出生率问题”的必要性,并先后完成《解放区的工人生活状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史》等著作。

1975116日,陈先生逝世于北京西城区家中,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