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史 > 学人传略

李安宅

李安宅(1900-1985),字仁斋,笔名任责,1900331日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县(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洒河桥镇白塔寨村的一个中医世家。

1905年,李安宅发蒙于私塾,同年转入村中初小。1912年,李安宅完成初小学业。1913年在父亲的药铺当学徒。1914年,李安宅入高小,于1917年毕业,同年入遵化县省立五中就读初中。1921年李安宅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天津青年会夜校。

1923年,李安宅入齐鲁大学,选修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科目,次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服务研究班,于1926年毕业,留校担任助教的同时继续攻读社会学。1929年,李安宅毕业于燕大社会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其毕业论文《<仪礼><礼记>之社会学研究》,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剖析儒家经典,极具现实关怀。此后至1931年间,李安宅担任燕大国学研究所编译员,随黄子通教授讲修康德哲学,在这一时期与剑桥大学教授吕嘉慈(I. A.  Richards1893-1979)过从甚密,并为他翻译《孟子》部分章节。1931年,李安宅从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的巨著《金枝》(The Golden Bough)中选译了部分篇章,形成《交感巫术的心理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次年其毕业论文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时期的李安宅还在北京平民大学和北京农学院讲授社会学相关课程。

1931“9·18”事变以后,李安宅于19321933年冬春之交在家乡组织义勇军抗日,后吕嘉慈来信,以爱国之道多途,学术贡献亦为途径劝说李安宅以学术的方式发光发热。李安宅接受了建议,回到燕大社会学系教书。1934年,李安宅分别在世界书局出版《美学》一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意义学》一书。同年李安宅获得罗氏基金(Rockefeller Foundation),由吴文藻先生保荐,留学美国。

1934年秋,李安宅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修民族学,期间受教于博斯的两大弟子克虏伯(Alfred Louis Kroeber1876-1960)和罗维(Robert Harry Lowie1883-1957)。1935年暑期,李安宅在印第安祖尼社会中展开田野调查,为期三月,并基于此写出“ZuniSome Observations and Querries一文,发表于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5年秋,李安宅入耶鲁大学人类学系,就学于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等人,并与当时年纪相仿的欧兹古(Cornelius Osgood1905-1983)结下深厚友谊,两人相约展开一项中美乡村比较研究。1936年夏,李安宅赴墨西哥印第安人地区参观乡村教育,随后取道回国,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年李安宅出版其编译的《巫术和语言》一书。

1937年抗战爆发后,顾颉刚和陶孟和建议李安宅去西北调查,随后李安宅辞去燕大的教职,计划取道香港和越南前往西北。1938年夏,李安宅到达昆明,协助欧兹古在昆明滇池西岸的高跷村展开调查。同年10月,抵达甘肃兰州。这一年,李安宅出版《社会学论集——一种人生观》(自著)、《英汉对照社会学辞汇》(与人合编)、《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译著)、《两性社会学》(译著),并发表有多篇文章。

1938年年末,李安宅离开兰州,抵达甘南拉卜楞寺,此后三年,李安宅集中于对拉卜楞寺及其周边地区的实地研究,直至1941年。这一时期,李安宅发表了大量关于拉卜楞寺以及西北藏区的相关文章。

1941年,李安宅赴成都,担任华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主任。次年,华西边疆研究所改组成立,李安宅担任副所长,负责主持所里的日常研究事务。1942年,燕京大学也迁到成都复校,李安宅短暂兼任燕大社会学系主任,随后由林耀华接任。1944年,李安宅与任乃强等人赴西康考察,调查了藏传佛教各教派,前后历时半年。同年,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一书和其编译的之《知识社会学》在中华书局出版。1947年,李安宅受邀再度访美,于耶鲁大学人类学研究院任客座教授,在讲授文化学课程的同时,综合此前拉卜楞寺和西康实地研究的成果,写出《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一书(英文本)。1948年,李安宅赴英国考察,任伦敦大学研究员,在从事藏学研究的同时,与英国各大学人类学系进行学术交流。

194910月李安宅回到成都。同年127日,成都宣告解放。1230日,李安宅与贺龙在成都见面,得知解放军将要进军解放西藏的消息后毅然决定从军。1950年初,李安宅任十八军研究室研究员,随军入藏。随后几年,李安宅参与创办了昌都小学和拉萨小学,并积极编写教材、亲自授课,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卓越贡献。

1954年底,李安宅参加西藏工委干部参观团,离开拉萨,先后到内蒙和北京等地参观,后于1955年夏回到成都。1956年,李安宅被调到西南民族学院,任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教研室副主任。1958年,李安宅被调往四川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参与《清末川滇边务档案资料》的初步整理工作。1959年,李安宅又被调回西南民族学院,负责报纸资料工作,后于次年改教英语。1962年李安宅被调到四川师范学院,担任外语系主任兼副教务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安宅遭到严重迫害,后其冤案得到平反。

1981年,日本人类学家中根千枝在成都见到李安宅,经李安宅同意后,将《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一书中拉卜楞寺部分以英文形式单独出版。

198534日,李安宅在成都去世,享年85岁。1987年,国务院、国家民委决定成立李安宅、于式玉遗著编辑委员会,重新整理出版二人的遗著。

1995年,李安宅的子女们在成都郊区昭觉寺附近公墓为李安宅和于式玉举行安葬仪式,将二人合葬于此。碑上写道:两位学者,矢志苦耕耘拓荒,已是香飘海外,有著述传世;一本故事,书尽含辛爱国奉献,未逢催化春雨,可激奋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