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史 > 学人传略

张之毅

张之毅(1914-1987),社会学家,1914年出生于湖南醴陵。19397月,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社会学系,张先生在西南联大时即上过费孝通先生的课,毕业后到云南大学执教,加入了费孝通先生主持的燕京大学-云南大学社会学工作站(即著名的魁阁研究室)。在张先生之后,陆续有史国衡、田汝康、谷、张宗颖、胡庆均等一批学者加入,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该团队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之学风,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自成一格。研究方式基本上采取每个研究人员依据各自的研究专题到实地进行调研,然后集体讨论,最后由个人负责撰写论文。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下,张先生与费先生一道深入楚雄州境禄村和易村(即今禄丰县大北厂和李珍庄村)从事社会学调查研究。费先生写出了《禄村农田》,张先生写出了《易村手工业》。这两本社会学著作为认识当时的中国农村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禄村,张先生和费先生一同生活和工作了两个多月,他们同村民同吃同住,倾心交谈。但禄村仅有农业经济,没有乡村工业可供考察,为此费、张二人找到了易村,以期通过二者的比较来进一步推进农村研究。易村在当时人迹罕至,交通不便。19391027日,费先生与张先生费尽周折找到了易村,简短了解后返回昆明。随后,张先生只身进入易村进行为期27天调查。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写成了《易村手工业》一书,对30年代易村人民的生产生活作了详尽的描述。《易村手工业》于1943年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并收入由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丛刊》。

张之毅先生的另一本重要著作是《玉村农业和商业》,玉村调查是在19401941年中进行的。玉村离魁阁较近,交通便利,有从禄村到江村过渡的土地制度形式,农业经营形式具有靠近城镇的菜园经济特点,在发展上正处于传统经济开始被现代经济侵入的初级阶段。农业、商业形态独特。1943-1944年,费孝通先生访问美国,以英文将《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改写为Earthbound China一书,194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收入英国Kegan Paul书局的国际社会学丛书里。

1939年至1948年,张先生先后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和社会学系副教授、代理系主任。1949年,张先生任福建省研究院研究员。建国以后,张先生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计处及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司工作。1956年以后,张先生历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张先生长期从事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所著除《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外还有《冀西山区考察报告》、《无锡、保定22村调查报告》等作品,提出发展乡村工业的思想。

张之毅先生费先生一起完成的《云南三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江村经济》相比,《云南三村》扩展与深化了对中国农村的研究。《江村经济》看到了在当时农村手工业的崩溃、土地权的外流、农民生活的贫困化等等,因而提出了用传统手工业的崩溃和现代工商业势力的侵入来解释以离地地主为主的土地制度的见解。但是这种理论解释能否得到普遍材料的证成,能否代表广大的中国农村现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于是费、张两人以类型比较的方法,在内地寻找受现代工业影响较小的、自给自足的村庄,来看它的土地制度的形态,来看它是否也会以土地权来吸引大量的市镇资金?农村土地权会不会集中到市镇而造成离地的大地主?江村到禄村,禄村到易村,再到玉村,构成了对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个重要环节。在研究中解决不断产生的具体问题,逐步推进对中国农村的认识。

198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向张先生发出邀请,希望能将费先生的《禄村农田》和张先生的《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三本早期社会学研究著述整理出版,定名为《云南三村》。为使该书能及早付印,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的张先生带着重病埋头校阅旧稿,费先生称赞张之毅先生,他是个认真做学问的人,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文如其人,读者在本书里就体会到这位作者的性格。然而在即将定稿之前疾病复发,当费先生赶到医院时他已昏迷,于198768日逝世。费先生为《云南三村》写了题为《学术因缘五十年》的序言来纪念二人的学术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