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史 > 学人传略

赵承信

赵承信(1907-1959),广东新会县人。1907年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其父为留美医生,他是家中独子。1926年,赵先生毕业于广州培英中学,以优异成绩保送入燕京大学。1930年,先生自燕大社会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广东新会慈溪土地分配调查》)是对家乡农村土地分配进行的调查研究。毕业后赵先生即自费赴美,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次年转入密西根大学,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An ecological study of China from segmentation to integration(从分与合的观点对中国的一个区位学研究)。

1933年赵先生回国, 先后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系主任、法学院院长等职。1941年燕京大学被日军关闭,128日,赵先生和17位燕京大学教师、20多名学生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先生在狱中坚贞不屈,历时半载,1942525日才得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获释。后追记狱中见闻,成书《狱中杂记:一个社会学的解释》(1946)。

1945年抗战胜利,赵先生主持燕京大学法学院复建工作。19481月,根据燕大校方决定,先生赴美考察一年,重点关注战后美国教育。是年冬,先生得知辽沈解放,即要求提前回国,于19481123日抵平,随即投入燕大护校斗争。

1951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取消,分建民族学系和劳动学系,找先生主持筹建劳动学系,使其顺利招生开课。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先生时任燕大法学院院长,做了大量工作,后带头服从安排到劳动干校,后又转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任教授。

1954年,先生被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又被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负责人。

1957年,先生因建议和赞成恢复社会学而被错划为右派,取消教授资格。1959109日,先生因肺癌去世,年仅51岁。

19794月,先生被错划为右派的问题得以改正,恢复名誉。

赵先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都市社会学、人口研究、农村社会学等领域,存世著述有40余(本)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获益于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学习经历,赵先生在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和介绍了人文区位学(Human Ecology)。1933-1934年,赵先生先后在《天津益世报》副刊社会思想栏目第56期及第58-62期、《派克与人文区位学》、《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等文章中系统介绍人文区位学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赵先生从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深入阐释了社会调查与社区研究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细致介绍了功能派的社区研究法,其目的是为了替人文区位学和功能派社会人类学建造一座桥梁,结合二者的特长来做中国农村的社区试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要从四个方面努力:(1)应多注意方法论的问题;(2)对社会现象的时空连续性要重新做理论的检讨;(3)要将社区研究的范围推广;(4)对一个社区要做科学实验室式的继续不断的研究。赵先生的这些工作,系统引了社区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思路,并结合中国已经兴起的社会调查运动进行辨析,为燕京大学社区研究学派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撑。

2.社区实地研究。在人文区位学和功能派社区研究理论的指引下,赵先生带领学生一起从事了一系列农村社区的实地研究。赵先生认为,社会学研究不能是空谈所能成功的,社会学的理论即是一般社会学家从体验、观察和推理得来的,······,学理的意义就是要从实际生活中反映出来。(《平郊村研究的进程》)为此,赵先生先后带领学生在北京周边清河镇、平郊村、八家村、树村等地长期坚持实地研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些中国社会学的科学实验室。尤其是平郊村研究基地,成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经济学系学生的一个长期研究基地,有数十位学生在此调研完成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赵先生和杨开道等教授一起,较早地引领了燕大社会学系实地研究的风气,为后来社区研究学派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人口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赵先生在美国留学时即专攻人口学,1933年在美发表过《中国人口论》。归国后继续从事大量人口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是《社区人口的研究》,他批评马尔萨斯等纯粹生物学和技术论的人口研究路径,强调将人口问题纳入社区之中进行探讨,分析人口与土地、社区文化等的互动关系,比如,他特别强调家族制度在中国社区人口平衡中的重要作用(Familism as A Factor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Balance”)。到了学术生涯后期,赵先生更加重视中国人口研究,1957年还发表了苏联学者所著的《人口统计学》书评,去世之前,他最念念不忘的学术工作就是中国人口问题研究。

赵先生从教二十余年,先后开设人口与社会当代社会学说比较社会制度等课程,并长期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为燕京社会学派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